如果是前者,那么安王确实是个狠人,自己唯一的儿子都能献祭,要知道三皇子那下手是实打实的力道,薛瑾安只是粗略扫过一眼,也能判断出来安王世子的伤势有多重。
如果是后者的话,倒是更有意思的,长公主插手了,这无疑代表着她身后的敏皇贵妃也是知情者,而这种情况下,皇帝作为皇城之主,手握奉衣处这个探子组织,真的对一切都毫无所觉吗?
假设他真的眼瞎耳聋到这程度,那么只有一种可能,他太不得人心,后宫上下一心,在架空他这件事上达成高度统一,奉衣处上层也有间谍,刻意压下了部分重要信息,只等着时机成熟取他狗命。
——那么为什么原著中的皇帝活了那么久?甚至都把自己儿子熬死好几个了。
让他经受众叛亲离妻离子散的痛苦也早就够了,而且皇帝也不会反思己过,他只会觉得后宫妃嫔都是一帮子毒妇,皇子们都是扶不起的阿斗,而他英明神武高处不胜寒,最后注定走向了孤家寡人这条路云云。
安王到这时候都还不动手,薛瑾安无论怎么用逻辑演算都算不出答案,最后只能用小说经验来套。
小说中这种情况就挺常见了,大多都是因为恋爱脑上头突然失了智。
综上所述,这条线的最后结论就是,安王是个没救了的死恋爱脑。
薛瑾安感觉自己有点被侮辱到,他拒绝接受这个答案,于是飞快揭过这一页,演算皇帝如果知道的话是一种怎样的结论。
皇帝要是知道的话,那么到底是以一种什么样的心态看着儿子一个个去死呢?即便安王没有亲自动手,抓不到他的把柄,也分明可以借题发挥,动用皇权就能轻而易举地将安王按死。
为什么没有那么做?排除皇帝爱上了安王这个恶心的可能性,先从皇帝的性格来分析,他或许在政治上表现得非常软弱,但这往往是在没有触及他切身利益的时候,像萧姝指着他鼻子骂,不就直接被他叫人拖下去乱棍打得只剩一口气。
当一个人喜欢强调且伪装某一个特性的时候,往往是因为他不具备这个特性。皇帝装深情,为孝静懿皇后罢选三年,封禁未央宫再不立皇后,为周玉婷破例无子封嫔,三年封妃……这些都是裹着蜜糖的毒。
皇帝是冷漠无情的,他如果真的有爱谁,那么他爱的只有他自己。
所以,皇帝不动安王,一定是安王身上有什么让皇帝忌惮的,不敢公之于众的东西。
会是什么呢?
……或许他真的要去那座废弃的宫殿看一看。薛瑾安思索着,就听长公主询问安王道:“皇叔觉得如何?”
安王养气功夫相当好,竟然到这时候都像是没脾气一样,附和了长公主的话。
安王这个“受害者家属”虽然很大方的表示体谅,但皇帝也不可能真的就这么轻轻揭过,下令将大皇子二皇子都软禁皇子所中不得出,今年二皇子入朝听政的事情也被押后了。
事情到这里似乎就已经结束了,但实际上这才刚刚开始。薛瑾安在已经猜到大皇子二皇子都在这件事中动了手脚后,却没有像往常一样直接动手,就是因为知道,这件事不会就此罢休。
大皇子二皇子此番算是彻底撕破了脸,也再维持不下去表面的兄友弟恭,双方已经结下仇怨,那么对立下手的时候就会难以控制分寸,可以说是狗咬狗一嘴毛。
更别提还有个遭逢大难的三皇子,定然也会虎视眈眈伺机下手。
场中的聪明人已经察觉到几分风雨欲来的架势了。
安王像是并不关心这些,一心只想着他重伤的儿子,朝着皇帝敷衍了一声,就脚步匆匆地离开了。
一场宫宴搅和成这样,大臣们自然也留不得,纷纷行礼告辞,只是在走得时候,眼神都不由自主地在七皇子身上扫视了一圈。
崔醉本来还想同师父说几句话再走的,但看皇帝,太皇太后众人的脸色,知道这怕不是打招呼的好时候,按捺下心中的情绪,同祖父一起走了。
却不曾想出来就听到前面人的窃窃私语。
“七皇子当真邪性。”
“是啊,两年前克死亲生母亲,上一次直接克死了容贵妃和贞妃,这一次禁足几月,许是情绪难以舒展致使狂性大发,克到了三位皇子头上,啧啧啧……”
崔醉听不下去了,一把揪住那胡言乱语的人衣领,“喂,你们胡说什么呢——哦,是你啊,那个礼部的谁谁谁。”
这人正是之前跳出来指责薛瑾安对九皇子动手的那个礼部主事。
他也没想到自己会直接捉出来,当即表情很难看,色厉内荏道,“你一个小小的秀才莫非要殴打朝廷命官不成?还不快给本官松开!”
“我打你干什么?我是来好心提醒你。”崔醉松开手,拍了拍他衣领的皱褶,呲着牙道,“这里是皇宫,到处都是耳朵眼睛,你这么着急败坏七皇子名声,给你主子献媚,小心偷鸡不成蚀把米,最后沦落到来求着让我揍。”
“大人,你的衣服整理好了,大人慢走。”崔